热点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是:教育研学网 > 热点资讯

中学生迷恋“AI+作业”要审慎看待
来源:大同晚报  发布于:2024-04-22  
  
  这几天,“AI+作业”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。

  据媒体报道,使用AI写作业已不仅局限于大学生群体,不少中学生也开始“尝鲜”。把文科作业输入AI工具的聊天框,答案基本可以秒出,堪称“作业神器”,而且只要会用搜索引擎,就能找到简单好用的AI“作业帮手”。

  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年前出现的“拍照搜题软件”——将习题拍照上传到App,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解法。根据日常作业反馈的情况,老师们满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80%的知识点,但一到考试就“露馅”了,教育部因此要求这些软件下线整改。

  而今,随着AI技术的发展,又出现了更加高效智能的“作业帮手”,不仅能够提供答案,还能模仿学生的写作风格,甚至生成完整的文章。

  对学生来说,如此“作业神器”再好不过了,“有问题找AI”省时省力、保质保量,说不定还能博得老师一番夸奖,哪个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?又有谁能不抛掉烦难求其代劳?

  如此这般,AI极易异化为“偷懒神器”,几乎无所不能的“作业帮手”便会沦为抄近道的工具。

  这可不得了。功课学习本就是一件费力的事情,大多数中学生的自主性、自控力仍然不强,遇到困扰往往不是迎难而上、努力克服,而是总想绕过去,AI一来,则更容易选择逃避而非直面挑战。

  所以,“AI+作业”受到中学生青睐不是个好现象,需要正确引导和加以必要限制。

  这方面,计算器就是前车之鉴。计算器在国内中小学长期处于限制使用的状态,就是担心孩子们过度依赖工具而失去运算能力的训练和培养。

  “AI+作业”与计算器代运算同理,况且,目前AI生成的答案大多只是堆砌出来的知识点,无法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,势必削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,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,更可能让学生逐渐丧失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的动力。

  面对AI这样的新技术,关键在如何正确使用,趋利避害。AI的优势,一是依托强大的数据库,可以提供基础性素材;二是通过人机互动,对结果进行修正完善。

  对学校和老师来说,围追堵截“AI+作业”是很难做到的,现实的做法是加强教育引导,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AI技术。

  对学生来说,学业终究是自己的事情,谁也不能替代。因此,“AI+作业”可以是学习的助手,也只能是助手,决不能成为“枪手”。可以利用AI搜集素材,提高学习效率,可以把AI看作实时在线的“老师”,通过互动为自己解疑释惑,启迪思维,举一反三,融会贯通,绝不可以一味复制、照搬照抄。

  据统计,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4400家,只要会用搜索引擎,年龄再小的学生也能找到简单好用的AI“作业帮手”。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,推动AI软件实名制注册,像互联网“青少年模式”那样建立完善AI“中小学生模式”,不给其躺在“AI+作业”上坐享其成的机会。  

  文字:老   穆
编辑:苏东峰
审核:马   燕